
中国的内需和外需占比。内需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外需为出口额。

中国三产比例与城市化率
国泰君安策略团队
遵循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讯雷老师探讨重工业化是否仍然会是中国经济未来的主线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内需与重工业化之间的重要联系。
重工业从2000年开始加速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市场需求引发的,并非经济计划的结果。从1999年到2007年中国重工(601989,股吧)业化不断加速推进,虽然也经历了2003年的宏观调控使得增速有所回落,但因外部经济繁荣,使得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重工业的高增长一直持续到2007年的次贷危机发生。而2009年6月开始的重工业化再度加速,从需求的角度看还是由于投资和消费拉动,投资主要是四万亿政府投资和2009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的加速,消费主要是汽车、家电和电脑等消费,仅此三项的消费量都位居世界,从而拉动钢铁、水泥、石化、电力、工程机械、电力设备和汽车等重工业企业的高增长。因此,与以往的重工业化不同,本次的重工业高增长是在外贸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是10来的,故本次重工业化主要靠内需拉动。
重工业化是难以跨越的现代化进程。原因之一是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其他要素成本,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只能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的工业深化——重工业化过程,因为制造业是一条完整且很长的产业链,中间如有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到成本,而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能够发挥的优势也只有成本。比如广东是中国的出口大省,它出口的即便是轻工业产品,也需要由重工业生产的机械设备来制造,如果这些机械设备都是进口,则出口企业的成本将大幅提高,从而使其丧失出口优势。而外贸所需的船舶和集装箱,都属于重工业产品,也构成了贸易成本,若进口这类运输工具又将提高出口成本。由于国内生产的成本非常低,于是广东的集装箱和造船业发展就非常迅猛,而且集装箱产量世界。
重工业化过程难以跨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化。因为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城市化,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原材料的需求量是的。
重工业化难以跨越的第三大原因是体制或制度。我国在过去三十年虽然走的是市场经济的道路,但计划经济的框架依然存在。比如,我们自上而下的经济发展衡量和考核指标始终是经济增长率,从过去的工农业总产值到现在的GDP,都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首要指标,而发展重工业和投资基础设施,是提高GDP最快捷有效的途径。这就是为何中国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超前的根本原因。
那么,中国的重工业化到底将持续多长时间呢?综合对所有发达国家重工业化完成后的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产业占比和城市化率等指标分析,结合中国的人口大国特点,我们认为要预判中国重工业化完成时间,或需参照三个指标,或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制造业占比出现向下拐点后10年;第二,服务业占比超过50%;第三,城市化率超过60%,且上升斜率发生变化,走势趋缓。
国际比较后发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要快于现代化进程,而中国社会结构的合理化要大大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中国工业化进程之所以如此之快,2009年之前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为了满足外需,而2009年之后,则更多为了满足内需。这就意味着,当中国成为世界大制造业大国之后,中国的重工业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和城市化及满足中低收入者的需要,即中国从成为世界工厂后,有望成为“世界市场”。